陈琴:小学儿童安全应急能力:发展现状、趋势和路径——基于对19693名3~6年级学生的调查
日期:2023-04-28 13:19:25 / 人气:
安全应急能力是个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运用所学的安全应急知识来有效地规避和应对危险,并采取适宜措施进行自救和互救以减轻伤亡的能力。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包括“应对社会意外、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应急教育的认知偏差以及应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学校安全应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知晓应对地震、火灾、溺水和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初步掌握止血包扎、烫伤救治、人工呼吸、食物中毒、中暑处理等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比例大多低于百分之五十,在有的方面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应急教育已迫在眉睫。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应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这一规定对于明确和规范学校安全应急教育的内容,推动和促进学校安全应急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关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分类,将学生常见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生活意外、社会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六大类,其中,饮食意外、生活意外和社会意外分别侧重个人饮食、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常见意外事件,各类别具体内容见图1。本调查以此分类自编《小学儿童安全应急能力问卷》,共计39题,问卷填写采用多项选择题,请学生选出面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时自己真实的想法或做法。根据学生每个题目得分,计算其每个类别得分。由于各类别题量不等、正确答案数不同,为了科学比较,笔者对每个维度总分做了无量纲指数转换(0~100分),得分越高,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水平越高。
本调查选取河北蠡县、贵州关岭和云南芒市共三个县(市),对当地所有小学中的3~6年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9693份(河北9116份、贵州5457份、云南5120份)。本调查的小学儿童以完全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为主,分别占46.9%和38.1%,教学点学生为15%;男女学生比例基本相当;3年级至6年级各学段学生都占一定比例。本调查问卷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和Alpha一致性系数均在0.7-0.9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效度。
本调查从小学儿童安全应急能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比较,地域、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儿童对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问题在不同领域具有普遍性
1.学生对社会意外应急知识掌握水平最高,其次是自然灾害和生活意外,饮食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对低一些
学生在社会意外领域的安全应急平均得分最高,为75.95分;其次是自然灾害和生活意外领域,分别为71.35和69.37,都在70分上下;而在饮食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等领域的平均得分则均在65分以下,分别为63.29、64.68和64.36。这表明,小学儿童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安全应急能力,掌握了一些应对日常突发事件并进行有效自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对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对社会意外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最高,其次是自然灾害和生活意外,而对饮食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对低一些。
学生在各领域不同安全应急行为上的平均得分见表1,笔者以学生安全应急得分的中位数70分为界对其各领域内的安全应急行为进行逐一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在不同领域均存在学生对一些常见意外的应急知识掌握水平偏低的问题,如,自然灾害中的台风,生活意外中的溺水、走散和迷路,社会意外中的陌生人跟随以及身体伤害中的中暑和煤气中毒等,学生面对这些意外时的应急得分大都在60分上下。其次,在不同领域均存在面对不同场景下同类意外时学生应急能力水平差异较大问题,如学生在地震时人在室内的应急得分比人在室外时高近20分,面对家庭火灾时的应急得分比应对野外火灾高近10分,这种差异正是学生应急知识单一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学习仍有待加强的体现。
(二)小学儿童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不同,女生的安全应急能力略高于男生
1.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不同,5至6年级是学生安全应急能力迅速提升的一个阶段
通过对3至6年级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平均得分的比较可见,从3年级至5年级,学生在各领域的安全应急平均得分总体而言变化不大;但在5至6年级变化则日趋明显,其中在社会意外和心理冲突领域学生的平均得分明显提升,而在自然灾害、生活意外和身体伤害领域明显下降,饮食意外领域则变化不大。差异检验也显示,在3至4和4至5年级这两个阶段,学生安全应急平均得分出现明显变化的领域数量和差异显著性程度都明显少于5至6年级阶段。这表明,5至6年级是学生安全应急能力迅速变化的一个阶段。
对河北、贵州和云南三地不同年级学生在各领域安全应急平均得分的比较得到表2。首先,从不同地区来看,与3至5年级阶段相比,在5至6年级阶段学生各领域的安全应急得分大多出现了明显增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进一步说明了5至6年级是学生安全应急能力迅速提升的阶段。其次,从不同领域来看,在自然灾害、生活意外、社会意外和心理冲突这四个领域都有云南或贵州地区学生安全应急得分从3年级或4年级开始就出现随年级增长而显著提升的现象,但在饮食意外和身体伤害这两个领域各地学生安全应急得分的显著提升都出现在5至6年级阶段。这表明,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不同,在自然灾害、生活意外、社会意外和心理冲突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始于小学3、4年级,在5至6年级时发展更快,而在饮食意外和身体伤害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则始于高年级阶段,中年级时变化不大。
男生和女生在不同领域的安全应急平均得分虽略有不同,但两者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总体而言,3至6年级阶段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3~6年级学生各领域安全应急平均得分的性别差异比较见表3。虽然在生活意外和心理冲突领域不同年级学生安全应急得分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在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社会意外和身体伤害四个领域学生安全应急得分的性别差异随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强。一方面,随着年级增长,男女学生的安全应急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的领域逐渐增多,从3、4年级时的零个和一个领域,到5、6年级时的两个和四个领域,在这些领域女生的安全应急得分都明显高于男生;另一方面,男女学生安全应急得分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也随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强,从 4、5年级时多为0.05水平上的差异逐渐发展到6年级时0.01甚至是0.000水平的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社会意外和身体伤害四个领域小学女生的安全应急能力都略高于男生,这种差异性随年级增长而日益增强。
1.西部地区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一差异在心理冲突领域尤为突出
本调查中的河北蠡县属于东部地区,贵州关岭和云南芒市属于西部地区。通过对三地学生不同领域的安全应急平均得分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除社会意外领域贵州和云南地区学生的得分比河北地区学生高5~7分外,在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生活意外和身体伤害四个领域贵州和云南地区学生得分都比河北地区学生低4~15分不等,在心理冲突领域的差异更是超过了40分。差异检验也显示,河北地区与贵州和云南地区学生在各领域安全应急得分的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表明,西部地区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一差异在心理冲突领域尤为突出。
2.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教学点是学校安全应急教育的洼地
比较完全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教学点学校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到,除在社会意外领域三类学校学生的安全应急得分基本相当外,在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生活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五个领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得分都最高,其次是完全小学学生,教学点学生得分最低。差异检验也发现,在这五个领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两两间的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表明,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最高,其次是完全小学学生,教学点学生最低。
3.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会对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初中学历是一个重要节点
对父母学历水平与学生安全应急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表4。父亲和母亲的学历水平都与学生各领域安全应急得分间呈现正相关,其相关系数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安全应急能力水平也越高。
进一步分析不同学历父母所对应学生群体的安全应急得分发现,除在社会意外领域不同学历父母所对应学生群体的安全应急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在自然灾害、饮食意外、生活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五个领域,初中及以上学历父母所对应学生群体的安全应急得分都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父母所对应的学生群体。这进一步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会不利于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充分发展,初中学历是一个重要节点。
本研究建议安全应急教育应坚持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构科学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体系;逐步缩小东西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差距。
(一)安全应急教育应坚持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关注学生应急自救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形成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安全应急能力,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社会意外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最高,其次是自然灾害和生活意外应急,而对饮食意外、身体伤害和心理冲突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则相对低一些;另一方面学生安全应急常识不足和应急知识单一化问题在不同领域都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安全应急教育大多是结合每年固定的几个消防、交通、防灾减灾等安全日来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或主题活动,这种单一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的应急教育是导致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知识发展不均衡、一些常见应急知识不足以及应急知识单一化的重要原因。教育部2021年11月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中明确将“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大内容领域之一纳入到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这一规定对于确立安全应急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确保和实现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各相关学科中,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其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安全应急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应急自救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水平以及灵活应用能力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系列化、常态化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危机预判、紧急避险、求生逃生等自救他救的基本知识和和技能,通过逐级扩展、逐层深入的螺旋式学习来帮助学生自主地搭建和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应急知识和能力体系。
(二)基于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来建构科学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课程体系
本次调查发现,一方面5至6年级是学生安全应急能力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不同领域的安全应急能力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又略有不同,其在自然灾害、生活意外、社会意外和心理冲突四个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始于小学3、4年级阶段,在5至6年级时发展最快,而在饮食意外和身体伤害两个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则始于高年级阶段。
基于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其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小学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的“金字塔模型”,如图2所示。在这一模型中,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的领域侧重点不同,另一方面同一领域的应急教育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体现了学校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由避险预防到应急自救、由知识学习到行为实践逐渐丰富和提升的过程。在小学1~2年级阶段,学校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的重点是学习日常居家和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知晓日常潜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或危险,学习预防、识别和躲避这些危险的正确行为方式。到了3~4年级阶段,在危机预防教育的同时逐步开始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的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些常见意外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避险和逃生以及心理冲突的有效调控等等。而到5~6年级阶段学校安全应急教育就可以逐渐增加一些日常急救处理,如摔扭伤、外伤出血、食物中毒、异物卡喉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小学阶段的急救处理学习将为学生初中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正确认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的作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体系
本次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会对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家庭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差异正是学校和家庭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体现。
基于上述发现,结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中作用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部分,都以其特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对其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是安全应急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学校是否开设应急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是否完备、师资水平高低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明显高于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上就有所体现。其次,通过密切家校合作和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一方面可以巩固学校安全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也通过家庭教育间接地促进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中也得到了证实。再次,社会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安全应急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如公安、消防、疾控、防灾减灾中心等开办的应急知识讲座、应急自救实践基地等,不仅为学生应急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且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安全意识和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也通过指导学校应急演练,担任校外辅导员等多种方式为学校应急教育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正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大要素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共同作用推动和促进了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安全教育投入,逐步缩小东西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差距
本次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一差异在心理冲突领域尤为突出。东西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差异正是东西部不同经济文化条件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方面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入手加强西部地区学生的安全应急教育,逐步缩小东西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差距,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当前小学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的一个重点。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安全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并在师资培养、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开发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确保中小学安全教育政策能够在西部地区学校真正得以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当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和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问题,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尽快制定和完善细则,以确保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真正进入西部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并加强对学校安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积极推动社会相关资源平台的建设,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促进西部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能力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