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被制止的互联网屏蔽大战“安全不是垄断的借口”
日期:2023-08-06 20:19:49 / 人气:
老王是上海一家模型店的店主。为了更好打开生意,他在线上开了家淘宝店,还为顾客建立了微信群,定期推送新款模型。
然而由于应用间的链接屏蔽,他一直无法在群里推送购买链接。如何把生意盘活,成为了一道难题。
9月9日,工信部相关部门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要求各家互联网企业限期内必须按标准解除网址屏蔽。9月17日,是“屏蔽解除限期”的最后一天,老王也赶在中秋假期前做个测试,希望顾客能通过微信链接进入淘宝商铺。
如果放到十几年前,老王招揽顾客并没有这么难。他生意难做的历史,其实是中国互联网当代史。
2008年,百度作为国内搜索巨头风头无两。作为内容入口的搜索引擎,不但决定着用户内容终点,还决定着展示内容排序。按照电商行业的逻辑看,百度的内容排名,决定着自己的业务生死。
出于类似的原因,还在发展早期的淘宝,选择在Robot协议上屏蔽百度。简单来说,如果不在淘宝网官网搜索商品,而是在百度上搜索,百度给出的淘宝相关结果将无法显示,并跳出一句话:“由于该网站的robots.txt文件存在限制指令,系统无法提供该页面的内容描述。”
淘宝的屏蔽,是想让用户优先选择自家网站。改动Robot协议避免外部网站抓取,也是国内外通行的行业案例。百度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击淘宝,淘宝也借势掌握平台展示渠道,用商品排位决定商家的命运。
大多数人更熟悉的,是“3Q”大战。2010年,由于腾讯QQ电脑管家和360安全卫士竞争白热化。360居然推出了屏蔽QQ广告业务,断掉了腾讯的财路。作为反击,QQ发出了那个“做出艰难决定”的弹窗,在360用户电脑上屏蔽QQ。
两家公司“二选一”闹得纷纷扬扬,最后让工信部在2010年年底下场介入,动用行政令要求两家企业停止纷争。在这之后,双方又打了4年的官司。腾讯也在诉讼期间的2013年,因为支付业务竞争,屏蔽了来自淘宝的外部链接。
不过这次先动手的,还是淘宝。在腾讯屏蔽之前,淘宝就先行屏蔽了来自微信的链接。在双方互相屏蔽的同一年,淘宝还通过屏蔽链接,封杀流量入口的方式,屏蔽了导购网站美丽说和蘑菇街。
然而先人一步的淘宝,最后还是输在了后辈手里:2020年8月,抖音发布公告,自10月9日起,将屏蔽淘宝、京东、快手等第三方平台来源商品进入达人直播间购物车。忙着屏蔽别人的淘宝,最后被别人屏蔽了。
不过“反杀淘宝”的抖音,早在2018年就因为短视频无法分享朋友圈的问题,和腾讯撕扯的不亦乐乎。“头腾大战”最终也以微信、QQ屏蔽抖音链接而告终。
腾讯屏蔽淘宝,淘宝被抖音“拉黑”,头条又被腾讯“封口”。听起来很乱,但是结果很明显。互联网巨头如同军阀一般割据地方,它们的链接则成了属地通行的银票:当地用自家银票相安无事,要是跑到别人的地盘,银票就有被没收的风险。
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可能不如1921年的北洋的灾民逃荒。
如果去掉互联网这个流量入口,再来审视过去的内容、商业和社交业务就会发现。这些业务的传统运营模式,仍然依靠业务节点运行,也就是“资源提供者——中间商——消费者”的业务结构。
节目组制作节目,再通过电视台传输信号到电视。果农把水果运入超市,再将水果卖给消费者。如果想要查询未知的电话号,也要借助黄页,才能找到号码提供者的对应信息。这些业务能够长期持续,必然有一个关系稳定,无法绕开的“中间商”。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效果爆炸式提升。单纯的“三点一线”式结构被颠覆。上游厂家可以自由选择中间商,下游客户可以自由选择上游伙伴。如果对现有商业模式不满意,上下游甚至还可以绕过原有的中间商,重新商议商业模式。
单一线条变成了网络,意味着所有节点可以自由连接。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中间商”的特定优势也并不存在。以早期的淘宝屏蔽百度为例,既然用户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商品,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登陆淘宝呢?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简洁的操作手段,让传统的商业节点更容易被扬弃。一个应用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多个应用。能够刷脸刷指纹,就不输入密码或者验证码。简单的操作压缩了时间,也压缩了商业运营的选择空间,企业的生存也将更加艰难。
网络化让节点变得不再重要,那么互联网巨头就借助屏蔽和业务扩张,尽可能的将网络中的多个选项变成一个,维持自身“中间商”的地位。
腾讯能借助社交掌握用户,发展电商和视频。百度通过搜索掌握流量入口,堵住出口的地图业务,用户量超过4亿。不论是哪个巨头,用户的选择权都是被逐步剥夺的。
掌握了所有业务,上游和下游的无数个节点就可以浓缩成上游下游业务集合体。借助业务优势控制大量用户的互联网企业,绕了一圈又变成了“中间商”,掌握着特殊的渠道优势。为了避免有人绕过自己开展上下游业务,“中间商”就会利用屏蔽,破坏其他的连接手段,确保自己的唯一性。
讽刺的是,作为高速交流信息和资源的工具,互联网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然而为了提升传输效率,互联网资源又会流向能力更强的节点。互联网造就了巨头,放任巨头却可能毁灭互联网。
互联网用户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富集,最终以市场达到上限结束。微信仅在2018年,月活跃用户就超过10亿。今日头条的月活,也在2020年达到3.4亿。按照中国网民接近10亿的规模计算,整个市场容纳的企业和应用已经达到极限。
在新用户和新业务漫长的开发周期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就变成了零和博弈。以2020年国内互联网的一张APP月活用户图为例。抖音用户数上升4.2%,达到6.4亿,微信用户数就会下降0.4%,跌破10亿。
必然有一方认输的竞争,最终会导致企业从“开发盈利”走向“保守止损”。这一预期下,互联网巨头会集中所有业务资源,并且借助各种方式避免资源被掠夺。最终体现为“一家独大”和“相互屏蔽”,如果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进行解释,那就是垄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